打造「世遺+沉浸式」文旅新模式《鄭家夜宴》澳門公演收穫頗豐 冀吸引內地旅客

現場嘉賓合影
澳門社文司司長代表、澳門文化局局長梁惠敏表示,鄭家大屋作為真實存在的歷史事件,所有人都應該瞭解這段歷史、記住這段歷史。
《鄭家夜宴》選擇在鄭家大屋進行演出,既是對鄭家大屋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宣傳,也積極推動了澳門文旅產業發展,希望未來更多澳門市民和遊客可以看到這部戲劇。

中央駐澳聯絡辦公室宣文部副部長殷汝濤觀看演出後表示,在鄭觀應誕辰180週年之際,適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3週年的國慶期間,上演了《鄭家夜宴》這樣一場具有思想性、藝術性、體驗性和創新性的戲劇,是別有一番意義的。
同時,也為澳門與廣東之間的文化合作探索了新的路徑,相信未來《鄭家夜宴》的主創團隊和澳門的文藝團體一道,一定能夠為澳門本地文旅產業發展貢獻更多、更精彩的精品力作。

出品方南光文化創意產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耘表示,恰逢鄭觀應先生誕辰180週年之際,作為中國近代著名的維新思想家、洋務實業家,也是「愛國愛澳」之楷模,是澳門難得的珍貴歷史資源和極具潛力的人物IP。
南光集團作為紮根澳門70餘年的央企,一直致力為「講好澳門故事」探索新路向,《鄭家夜宴》不僅是澳門本土打造的沉浸式戲劇首次落地嘗試,也是深化「旅遊+」跨界融合、旨在打造澳門愛國的新文旅項目,並計劃在今年至明年共演出五十場。
✦



✦
粵港澳大灣區青年戲劇協會會長李卉茵指出,在世界文化遺產打造沉浸式戲劇,需要克服許多場地以及天氣的阻礙和困難。今次劇組集合來自整個大灣區的專業力量,臺前幕後團隊超過50人,且將演出50場,規模和跨度都是一種挑戰,但同時亦是大灣區與澳門青年戲劇人一個非常好的交流和學習機會。《鄭家夜宴》由構思到首演超過一年時間,今年是鄭觀應誕辰180週年,鄭觀應和他所在時代的人物,非常值得進一步挖掘,亦是愛國主義教育非常好的紅色題材。
《鄭家夜宴》總導演、國家一級演員王鈺涵對於此次演出寄予厚望,他表示:此次戲劇製作當中,有多位來自粵港澳大灣區各地的知名戲劇界人士加盟,粵澳同心,傾力打造這場感官盛宴。同為國家一級演員的導演孫鵬鵬則認為,此次演出澳門坐擁「主場」,獲得大灣區資源的支撐,有更好的條件去把握鄭觀應這一大型IP,透過兩地合作,粵港澳大灣區戲劇界互相提高,促進融合。

本次沉浸式戲劇《鄭家夜宴》採用創新表演模式,體現三大亮點:
一是全景式展現澳門中西方文化美學,傾力打造澳門世遺文旅地標。劇碼中包含了粵劇、話劇、南音、舞蹈等多種藝術表演形式,也增加了當下年輕觀眾喜歡的劇本殺角色客串等元素,希望觀眾能夠身處世界文化遺產中感受人文精神的魅力,全景式展現澳門中西方文化美學,實力圈粉Z世代,打造澳門沉浸式文旅新模式,用創新形式講好澳門故事,打造澳門城市文旅創新樣本。




二是創新傳統演繹模式,引入沉浸式互動體驗。作為澳門首部愛國主義世遺沉浸式戲劇,《鄭家夜宴》自帶沉浸感娛樂元素,每位元來賓和觀眾在觀影過程中,穿越到19世紀,帶著角色和任務穿梭在每一幕演出場景中。在突破觀影規限之餘,大大增加趣味性。《鄭家夜宴》劇情通過鄭家大屋的四個地點,構成四幕沉浸式戲劇場景串聯,分別在大屋入口前廊、通奉第、餘慶堂和大院。遊客群眾通過沉浸互動式的表演場景,真切體驗當年鄭觀應隱居澳門的生活,並通過鄭觀應和孫中山見面、鄭觀應撰寫《盛世危言》兩段戲劇的演繹,感受當年在迷茫晚清末世裡,國人希望救亡圖存,創造新世界的熱切願望。



三是緊扣愛國愛澳主線,講好偉大復興故事。《鄭家夜宴》以1888年為歷史背景,正值民族危機感極重之時,鄭觀應在鄭家大屋創作出傳世著作《盛世危言》。今年是鄭觀應誕辰180週年,劇組選擇在鄭家大屋原址演出,還原一百多年前鄭觀應為中國社會變革尋求出路的真實場景,讓觀眾切身感受在迷茫的晚清末世國人救亡圖存的熱切願望,感受先輩的偉大思想、鼓勵我輩奮發圖強,進一步宣傳愛國主義先驅革命精神,並讓這種精神流傳開來。《鄭家夜宴》通過視覺光影效果,讓遊客在歷史與現實中自由穿梭,在回望歷史和感受國家繁榮的同時,不忘「天下興亡,匹夫有責」,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繼續奮鬥。

本次公演共6場,逾500位觀眾觀看演出,受到社會各界廣泛好評,為持續打造愛國主義教育的「世遺+沉浸式」文旅新模式奠定了基礎,這部劇將不斷錘煉、長期演下去,一起開創「世遺+沉浸式」文旅新模式,吸引更多內地遊客赴澳。
往期推薦
| |||
| |||
|
-
劉靜│自然為人立法:早期道家“萬物自然”的思想
作者簡介 劉靜,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副教授,研究興趣有道家,佛教,比較哲學,女性主義等。本文原載於《道家文化研究》第31輯2018年出版內容提要 本文從比較哲學的角度探討
-
嘉諾撒聖心英文中學師生:紀念鄭觀應誕辰180週年徵文作品
嘉諾撒聖心英文中學師生:紀念鄭觀應誕辰180週年徵文作品澳門學聯編輯委員會一百多年前,澳門先賢鄭觀應面對“彼族恃強多挾制,其心叵測毒燄煽”的國際社會局面,提出了“民強國自強”的吶喊。之後梁啟超提出“少年強則中國強”。今天,滬澳的師生,傳承了先賢憂國憂民的情操以及高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