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家偉 | 美術界的「農夫」
黃家偉先生,現代水墨藝術家。先後師從陳寶珠老師、林天行老師、陳成球老師、劉國松老師、皮道堅老師、石墨老師及林明傑老師。2015\n年特聘為「中國少年兒童美術書法」特約編委,2017 年入選深圳大芬美術館年度特色展「靜觀其變 - 靜物創作展」,2017 年入選國際 Art Next\nExpo 第二屆新潮藝博覽會。2019年獲邀滬港澳三地當代水墨邀請展(澳門),2019年參加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當代水墨藝術研究院「第一屆高峰班作品展」,2020年入選法國巴黎大皇宮ART\nCATITAL展覽。
黃家偉的創作獨樹一幟,境界高遠。他說:尊重藝術,與欣賞者盡情享受藝術,通過個人的情感反射、正面觀、感性,以表現浮生、和諧的理念。透過水墨去展現藝術的無限性,展望未來,賦予畫作生命、水墨共融的生命力。2017 年創出「浮生皴法」,曾以「浮生聚能」為名作個展,現代水墨之父劉國松教授觀賞後讚道:黃家偉的當代水墨作品很強,很有意思,跟時代很近,個人風格很清楚;其獨創的「浮生皴法」,很有創意,技巧很成熟,推動了當代水墨的發展。
2020年12月,黃家偉現代水墨個人展(香港)《星辰‧大海》
本刊記者:黃家偉老師您好!您是現代水墨藝術家,全球華人傑出青年。近幾年,您佳作頻發,越來越多走近大眾關注的視野,因而藝術愛好者們及市民都希望瞭解您更多。有幸看過您之前接受傳媒採訪時的總結,您說「原生家庭」、「師承」、「悟性」這三方面貫穿影響著您的藝術人生。請問黃老師,能不能通過介紹您的三幅代表作品,給我們說明上述的三方面在您創作之路中的重要性?
2022年6月,黃家偉先生參加「《繼往開來》香港美術家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週年作品展上展出的作品
傳統水墨和現代水墨有著相同的DNA
本刊記者:現代水墨與傳統水墨是一脈相承的,在本質上保留了中國特色的哲學思想和審美觀念,是一個能講好「中國故事」重要的文化樣本。而實際上,外國人和年青人對現代水墨的認識和瞭解並不深,很多人還認為畫水墨就得在宣紙上畫。我知道黃老師您一直與時俱進,也意識到了中國藝術如果要求變革新,也是時候在藝術語言媒介上做些突破了。最近您獲邀參展了全亞洲最大型的戶外NFT\nx 本地藝術展覽項目,聽說這個項目耗資達八位數,為了激起人們對某一藝術形式的興趣, 促使人們更願意主動去瞭解它。請問您身為親歷者,是怎麼看待這種全新的藝術語言媒介的呢?您在當中收穫了什麼?對您有哪些啟發?
黃家偉:首先,傳統水墨和現代水墨有著相同的DNA,我們現在從事的現代水墨創作,其實是想為傳統水墨帶出新的分支,比如豐富一下形式,增加一些趣味性。現代水墨還有重要的時代意義,就是讓學生或美術新人在創作的時候,可以不需過分考慮條條框框而充分展現個性。你剛才說道,有些外國人或年輕人並不太瞭解,以為拿著毛筆畫在宣紙上那才叫中國水墨,殊不知現代水墨早已革新,比如在玻璃上畫、在戶外創作一些行為藝術,甚至這兩年最新潮的NFT也能與水墨精神共冶一爐。數碼水墨畫NFT畫面內所有濕染、筆觸效果、紙張紋理全由軟件製造,展現了水墨畫結合數碼科技的和諧結合,讓藝術愛好者可以從另一層面欣賞到水墨之美。這應該是當代人做的當代事。
那麼,這次非常榮幸能參與這個全亞洲最大型的戶外NFT x 本地藝術展覽項目,甚至有少許興奮,因為他們在香港也僅僅挑選了幾位藝術家。同時,我也驚訝發現,原來參與NFT的這群本地藝術工作者並不是初出茅廬,他們早已出圈,並在國外屢獲有關藝術設計、畫面創作類別的大獎。這次參加活動,我有兩點體驗,一是為現代水墨多了一個展示平臺而感到高興,二是為包括美術、音樂、視覺藝術、舞蹈、話劇等多元化的藝術形式能綜合展現在NFT上而感到「未來已來」。我熱切期待這類產業的蓬勃能帶動更多當代藝術家創新不斷。
本刊記者:黃老師您是全球華人傑出青年的獲獎人,的確看到您不負眾望,一直以自己擅長的方式關心社會,從過去您的《浮生聚能》系列、《星辰‧大海》到今年展出的《靜謐松林》,都是有關我們人類身處的這個時代現象的主題。請問除了以原創作品「發聲」之外,還可以怎樣引領更多新一代的「中華美少年」,讓他們也傳承您的這份社會擔當呢?
黃家偉:來到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當代,傳承的形式會變得百花齊放。近年國家在美育方面的建設,尤其在有關少兒美育工作方面,出臺了很多政策檔和舉措,我認為這對我們美術教育工作者來說是特別好的機遇,這就意味著我們能在一個開放的、受到支持的環境中做技術支援。
當代跟過去任何的一個時代都不同,我認為新一代的「中華美少年」應該同時掌握經典藝術和當代藝術,還應同時關注中國傳統文化和世界現代文明。當代藝術是第三種藝術,它既不屬於西方,也不屬於中國,它屬於正在變動的時代——當代。近三十年來,中國藝術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,形成了三者並立的局面:藝術創作的自由既帶來了西方繪畫和學院藝術的勃興,也帶來了中國傳統書畫藝術的繁榮和發展,同時當代藝術作為新興藝術的發展得到了西方世界的關注。我非常榮幸自己是中國美術新時代裡其中的見證者、工作者、教育者。
此後,除了像寫生、臨摹這類注重對教學內容和藝術欣賞對象的教學手段之外,我們還要注重對少兒審美素養和創造能力的培養。這項培育工程需要全社會高度參與,比如家長們不會只盯著孩子的畫作評分,而是多帶著孩子走進博物館、展覽廳,瞭解藝術,享受藝術帶來的審美體驗;而眾多媒體和各式各樣的文化機構也願意積極宣導大眾關注藝術,用藝術知識豐富和美化生活;另外孩子在父母的引導下也可以加入各類美術輔導班、美術大獎賽,利用手機、電腦等通信工具,汲取藝術營養。少兒的閒暇時間比成人多,少兒的好奇心比成人強,因此少年兒童完全有條件具備創新能力。
我希望能有更多專業人士來與我一起設置藝術課程,更全面地教導小朋友,能進一步分化美育的路途。
首屆全亞洲最大型之一的戶外 NFT x 本地藝術展覽上,黃家偉先生展出的作品
美術界的「農夫」
本刊記者:您如何形容您自己?您對自己有過中期或長遠的發展計劃嗎?比如五年、十年後,您希望自己會有哪些藝術成就?
二十年前,我定下的目標是投身美術教育事業並要有成效,如今基本達標了,我也如願地有了自己的近二百位好學生。而五年後,我希望自己在美術教育上,留出的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能培養出現代水墨的新一代人才。最後就是十年以上的長期計劃——我想說,過去兩千年的中國水墨對宣紙的探索仍未飽和,而未來,當代水墨的藝術手法、水墨物料、藝術媒介一定將出現更多革新變化,而且不必等待兩千年。所以,我要成為在這些方面研究、創造的先行者,為中華藝術的傳承創新做點貢獻。
關於《大灣區時代》雜誌 《大灣區時代》雜誌創刊,得到了時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、中央人民政府駐港聯絡辦副主任譚鐵牛等政要賜題賀辭。 《大灣區時代》是以「創富者和成功者的最愛時代讀本」為目標,以粵港澳大灣區時代人物專訪報導為主軸。 《大灣區時代》(第六期)的入刊人物,將在此逐一依次分享,全球傳播。
-
曲水流觴 琴劍相合 天風墨韻 儒雅“書”狂趙玉川
人物簡介趙玉川,1953年生於河北南宮,字溯之,筆名琴劍,號天風閣主,別署烏鴉,曾得到許多虛浮之名。幼習書法、音樂,書法隸《曹全碑》入手,楷法顏體,草書崇尚張芝、張旭、獻之,猶喜懷素大小草“千字文”、“自敘帖”,手摹心追幾十年,不甚得法。後拜河北著名書法家王洪錫先生
-
藝術家專訪林天行——雅 舒(CNS)
藝術家專訪林天行——雅 舒(CNS)在上一期的文化專訊,我有幸與著名水墨畫、水彩畫及油畫家沈平老師互動,看到沈老師對藝術創作的熱情和心路歷程,打從心底由衷敬佩他,也讓讀者看到他觸動人心的真情。今次就讓我來化身做個小記者,訪問我仰慕已久的林天行前輩。林天行老師是當代著